你好,欢迎来美国高中网!     登录    注册
首页 > 资讯 > 留美老学姐: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留美老学姐: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美国高中网 www.mggzw.com   2015-10-09

  (留学[微博]杂志讯 特约撰稿范笑天 发自美国芝加哥)老学姐今年年二十又三,已然从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学毕业了。毕业几个月,不禁想起当年入学时。想当年,老学姐也曾经是战战兢兢,兴奋,又怯生生的新生。

留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社交隔离,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留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社交隔离,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又到了开学时,校园里又有了新鲜的血液(或者肉体)。往往很容易看出来哪些人是新生。除了一脸稚气以外,他们往往穿着学校的短袖宣传衫,这是上周在“迎新周”拿到的免费礼物。他们脖子上挂着一串自己宿舍的钥匙和学生证,搞不好身上还贴着用马克笔写的标签,生怕有人不知道他叫John或者 Suzy。

  他们往往是学校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经常有一个新生对另外一个新生说,我刚刚参加了二十个学生社团,三个创业公司,下星期还准备加入姐妹会。即便吃饭,新生也总比老生显得兴奋一些。当老生抱怨学校食堂的单调而油腻的饮食时,新生总是一盘又一盘的往回端。

  “新生15磅”

留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社交隔离,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留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社交隔离,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说到新生,美国人都会提到“新生十五磅”(Freshman 15)。即这些瘦溜的美国学生,在一年之后都会长15磅膘,变成臃肿的高年级同学。但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调查表示,大多数新生并不会长15磅那么多,最多也就是2-3磅。而介于18岁的孩子都在长身体,2-3磅最多算是正常发育。所以,这“新生15磅”应该只是个传说,但是和圣诞老人一样,是个人尽皆知的传说。

  那么,这所谓的15磅从哪里来呢?其一,就是美国的食堂往往都是“自助”式,想吃多少,乃至想吃几次,全权由自己说的算。在家里的时候,你妈妈会告诉你晚上十点以后要严防“吃一块长两块”的冰淇淋,那么在学校没有人再告诉你这样的至理名言。笔者着实看见不少同学在校园里吃冰淇淋早餐,冰淇淋午餐,加上比萨加冰淇淋晚餐,再来一个冰淇淋加可乐夜宵。很快,你就发现这些由冰淇淋、可乐和比萨做成的人,慢慢也变得圆滚滚了。

  其二,饮酒是校园生活的一大部分,而饮酒往往从迎新的第一周就会开始。“深夜痛饮”也造就了不少臃肿的学长学姐。在美国,二十一岁以下饮酒是违法的,也就意味着只有部分大三和大四的同学才可以合法饮酒。乃至笔者今年已经23,但在商店里买酒还是常被要求出示ID。因为任何商店或者餐馆被发现向未成年人卖酒,都要承受大笔罚 金。

  饮酒往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晚上十点以后,就会发现有大量穿着短裙,露着臂膀,踩着高跟鞋,摇摇晃晃走在街上的姑娘们,以及紧随其后的一群汉子。他们大声说笑,从你身边走过,汗味、酒味、香水味杂陈。这些风光白富美和高富帅往往正忙着从一个派对移动到另外一个派对,而这些派对大多数在兄弟会。兄弟会即校园里高年级的男生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他们同吃同住,就此夯实了革命友谊,从在校生活到毕业找工作都会互相提携。

  在校园生活中,这些兄弟会是学校里“酒水资源”的聚集地,但是门口往往有会员“把手”。只有见到穿得清凉的漂亮妹子才会殷勤地让你进去免费畅饮。而如果你的朋友圈恰好阳盛阴衰,又缺乏林志玲长相的人,就只好在外望梅止渴了。故而,这些“兄弟会”的派对上也时常出现性骚扰案,不少学校都因此关闭了一些兄弟会。于是,不少大学干脆不让新生进入兄弟会,以防犯事儿。那么,这些靠着酒精来夯实友谊的人,恐怕就要到校园以外的高年级同学家找酒喝。

  社交隔离从第一天就开始了

留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社交隔,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留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社交隔,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美国大学的课堂并不是一个社交场所,大部分的“一见如故”都发生在宿舍里。学校的宿舍往往有不同的“主题”。比如,我在大一时候住的宿舍即“音乐”主题,所以经常要忍受楼下深夜练着小号,而隔壁的歌剧演员早上四五点开始练声。但是,我们也一起去看了《悲惨世界》的音乐剧,听了芝加哥城里的交响乐。如果你觉得我的“音乐”主题宿舍不太入流,那么也有“商科”宿舍,据说那里的人一本正经、野心勃勃。在我们慵懒地躺在楼道里听着巴赫的时候,他们在电脑上敲着自己下一个价值一亿美金的商业计划,或者西装笔挺地去参加麦肯锡、高盛的经验介绍会。同理,感兴趣的文学的、政治的、公共事务(八卦)的、传媒的、工程的,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宿舍,而宿舍是校园里社交生活的支点。

  恐怕和中国一样,学校的社交生活也是围绕“高富帅”和“白富美”旋转的。往往这些社交皇后们似乎都是批量生产的:她们高挑、瘦溜,长直发(最好是金色),不出意外的话是白人,但是却有着精心晒出来的均匀小麦色皮肤。她们甚至连服装首饰都是“批发”来的,比如,冬天大家会一致地穿北脸大衣,黑色紧身裤,以及UGG靴子。她们往往生长在差不多的郊区中产社区里,来自差不多的私立中小学[微博],聊着差不多的电视剧,谈过差不多的恋爱。所以,很自然,她们在大学的“迎新周”一见如故,成为了无话不谈美国好闺蜜。

  学校尽量让每个宿舍都像“大熔炉”一样,各种国籍肤色都来一点,似乎让人们住在一起,他们之间就没有了任何隔阂。往往事与愿违,从迎新周的第二天开始,宿舍里的金发碧眼的白富美们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她们同吃同住,一起去派对,再一起宿醉着爬回家。学校往往不许新生参加兄弟会姐妹会。但是当几个月以后,到了竞选兄弟会姐妹会的时辰,这些白富美往往已经认识了正确的人,顺理成章地加入了那几个主导校园文化的社团。

  同理,亚裔会和亚裔成为朋友,而寥寥无几的黑人也会找到自己的同胞。比如,入住宿舍的第二天,我环顾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发现居然只有黑头发黄皮肤的几个妹子,和我梳着一样的发型,甚至还戴着差不多的圆形眼镜。尽管美国大学总喜欢在宣传册上画上几个不同族裔的学生像蒜瓣一样聚在一起,根据种族和阶级的社交隔离,从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想作死就选高难度课程

留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社交隔离,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留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社交隔离,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恐怕和大家的刻板印象不同,美国大学的学业压力相当大。如果说迎新周主要是社交以及饮酒为主,那么一旦学期开始,大家就不得不时常钻进教学楼或者图书馆。迎新周往往也是第一次见到你的导师的时候。学校会给每个新生发配一个“导师”,负责指导你的学业生活。如果你遇到棘手的事儿,他也会帮你“清热解毒”。

  谈到学业,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大有不同。往往美国比较好的学校里,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声称自己是“医学预备生”(pre-med)。在美国当医生算是高尚的职业,同时收入颇丰,所以学习成绩良好的中产学生都会跃跃欲试。医学预备生要上十几节“必修课”才能申请医学院,所以他们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刹那起,几乎课表都是确定的。如果你对自己有类似于上医学院或者成为一名学者(意味着你要申请博士)的期望,那么一定要和导师说清楚,尽早开始规划。

  当然也有不少类似于我的学生,他们并不是“四有青年”。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学什么,乃至为什么要上大学还都待定。文理学院往往有一套系统专门治疗“懵懂”。学校会要求你上一系列的“通识教育”课程。所谓“通识”,即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公民,必须要先获取这些常识。通识教育往往包括外语,科学,数学(或逻辑),文学,伦理等等方面。课程不会太难,每个方面必修1-2门课,最多可以达到让你在鸡尾酒会上可以自如提起这个话题的程 度。

  即便如此,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做什么的同学,都会从这些通识课程开始。再根据自己上通识课程的经验选择专业和未来道路。比如,我就曾经以为自己喜欢物理,但是上了几门“通识”物理课之后,发现全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一回事。进大学之前我因为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但是上了几门课以后,毅然决然踏上了这条贼船。

  往往你的导师会告诉你,新生选课最好不要上高难度,就跟跳水不会一上来就想通过难度系数亮瞎全场―世界冠军也有“热身”的过程。新生从适应宿舍、融入社交到时而想家,要应对的事情数不胜数;如果课程难度又高,往往会自找苦吃。

  校园活动,我该参加吗?

留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社交隔离,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留学环境中无处不在的社交隔离,如何做一枚不被鄙视的老道新生

  开学前一两周,学校会要求新生提前来到学校入住。当然不是为了军训,而是为了“玩耍”,当然是学校组织好的玩耍。比如去拍新生集体照,再比如去城里看演出,去餐馆和几个不认识的同学吃饭,等等。除了在宿舍里可以认识新人,这些活动也是官方帮你准备好的“社交渠道”。但就我的经验来说,虽然好朋友可以出现在这种“官方渠道”里,大部分真正意义上的社交还是要依赖刚刚说的“非正式”途径――这包括宿舍楼道里夜谈,包括一起去喝咖啡,一起去图书馆,更包括在派对上喝得烂醉。

  如果你和我一样有脸盲症,也不用太紧张。在“迎新周”虽然你每天可以遇到50-100人,但是他们不会记住你的名字,你大约也不会和他们再来往。与其说“迎新周”是交朋友,不如说是一场巨型的“四分钟交友”活动,类似于千人相亲。如果真的看中了,就可以之后再约,如果看不中,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既然这样,是不是就不要参加社团活动了呢?此言差矣。学校里的社团活动虽然在进入社会的人来看,都是小打小闹。但是,就我的经验来说,社团活动对于我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社团”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名无实”,一类是“有名有实”。有名无实的往往是用来“刷简历”的,名字叫“XX经济学会”或者“XX大学商业评论”。听起来高大上,但是具体做什么谁也搞不清楚。参加这类社团的人还是数不胜数,因为找工作的时候可以用来在简历上进行完形填空,如果混得好还可以在旁边写上“社长”这样的词语。

  “有名有实”的社团在校园生活里不可或缺,可能是滑雪俱乐部,皮划艇小组,或者学生会。每个学校都有些“有名有实”的,也有些用来刷简历的小组。具体是哪种,恐怕要自己去瞧瞧,才能略知一二。这些“有名有实”的社团除了干他们声称自己干的那件事儿以外(比如划船或者组织学生会会议),他们往往也是校园社交生活的支点。对于那些不参加兄弟会姐妹会的中国学生,这些社团的派对就是了解美国人的唯一方式。毕竟宿舍里的社交隔离让中国学生极少有机会融入美国同学的社交圈。

  我并不觉得融入美国社交圈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来了一趟美国,如果对于美国人的社交方式、思维方式都不甚了解,只是宿舍和课上点头之交,未免有点遗憾。如果是那样,倒不如在中国上学了,正好不用在深夜看着“舌尖上的中国”长太息。就好比一个美国人来中国游玩,一日三餐都吃麦当劳肯德基以慰藉自己的肠胃。无论是北京烤鸭还是扬州炒饭,统统没有尝试――虽然人各有志,我们也未免觉得他白来了中 国。

  文章刊载于《留学》总第43期。

 


王乐天 Cathy Wang

手机:86-13693116151

QQ:460248719

微信:CathyWang2008

Skype: zhuzhukele2014

邮箱:wangletian@mggzw.com


美国高中查询

               







学校 :

热门查询:库欣高中 雅典娜高中 圣玛丽女子高中

京ICP备0904441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0840号
智慧灯美国高中网 - 版权所有